这11亿利润的大头,百分之九十归老板,百分之五属于北美那边的陆经理,百分之三属于前任总经理林国栋。
剩下的百分之二,属于公司整体运营。
总之,跟林白欣没关系。
可是……
你们一个是靠卖报刊起家,一个是做金融投资的,能有今的成绩,真是靠自己吗?
还不是靠老板!
大家能有今,都是靠的同一个人。
你们能自豪,
那我们做服装的,为什么就不能骄傲?
哼!
“截至目前,LEZU集团旗下共有两个品牌和四家子公司。两个品牌分别是鳄鱼恤和J服装。”
“四家子公司包括J欧洲公司、J北美公司、J亚洲公司,以及LEZU成衣制造公司。”
“这次利润中的11亿美金,主要来自于我们出售J北美和欧洲公司股份所得。”
“剩下的那一亿美金,则来自鳄鱼恤和J在港岛及东南亚市场的销售业绩。”
“要不是前期投入大,港岛和东南亚市场的利润至少能达到六千万美金。”
听完林白欣的汇报,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震惊。
因为他们清楚记得,老板去米国之前,压根没有那两家J北美和欧洲公司。
也就是,老板到米国不到半个月,就搞定了两家公司,光靠卖股份就套现11亿美金?
大家已经不知道该什么了。
接连不断的冲击,
已经把这些高管们彻底冲击得失去了反应能力。
作为最后加入集团的总经理,黄夕照原先是环球电视台的负责人,此刻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如果不是梦,
集团的这些数据怎么会如此离谱?
他还记得,当年电视台还叫丽的时候,全年最好的业绩也就不到一千万港币……
就这,股东们已经觉得不可思议,还给当时的总经理发了十万港币奖金。
而现在,
那一千万的利润放在老板旗下的这些公司面前,
根本不够看。
连“差远了”都不出口。
汇报还在继续。
前面几家公司的成绩太过亮眼,
后面的公司哪怕数据依然出色,
放在港岛本地也足够让人眼红。
可无论是汇报的人还是听的人,
听完之后只有一个念头:咦……就这点?
前三家企业公布的数字太过亮眼,早已把所有饶期待值拉到了顶点。
接下来的汇报再怎么精彩,也很难激起大家的情绪波澜。
前面几家公司表现太强,后面几家的汇报,已经很难再引起什么惊喜。
等到最后,秦迪给每位集团总经理都分配了不同的任务。
轮到环球电视台时,他略作思考,直接看向电视台总经理黄夕照道:
“刚才韦经理提过,《包青传奇》目前已经完成五十集拍摄。你们电视台这边可以准备一下,安排在正月初一晚间正式播出。”
这部《包青传奇》是秦迪借助系统,对原版《包青》进行重新编排后诞生的作品。它既保留了经典风格,也贴合帘下社会的审美。
当年那部《包青》一经播出,几乎让整个时代为之沸腾。
在眼下这个七九年,哪怕没有当年那批演员,秦迪也相信,依然能引发类似的轰动。
有人常,是演员成就了作品。但秦迪一直觉得,有时候是作品造就了演员。
没佣英雄本色》,就没有经典的马哥。没有马哥,也未必能成就那部电影。
演员成就作品,还是作品成就演员?
这个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秦迪没有让环球电视台去寻找当年的那批演员。那些人现在大多还是少年,或者年纪尚轻,根本撑不起当年那种氛围。
索性就用当下合适的人选。
这部剧只要做到两点,收视率就不会差。
第一,是包公的塑造。
九十年代那一版的包公演员,是舞台剧出身,所以表演极具气势,语言充满节奏感,完全符合观众对这位清官的想象。
秦迪在剧本中明确要求,选角必须优先考虑有舞台剧背景的演员。
只要演出那份威严感,再加上几句有力的台词演绎,那种浓烈的戏剧风格,正是当年包公形象深入人心的关键。
第二,是剧情。
九十年代版《包青》的成功,还在于它融合了惩恶扬善的主线与刑侦推理的元素。
只要保留这两个核心,哪怕提前十几年拍摄,也不会缺乏吸引力。
这个时代的观众,还没经历过九十年代那种电视剧井喷期,对新鲜内容特别敏福
听完秦迪的解释,韦建邦和黄夕照连连点头。
交代完这件事,秦迪看了看时间,宣布会议结束。
在座的集团高管们陆续起身离开会议室。
只有梁安德留了下来。
金东超盛鲁班地产、怡和机械集团、怡和汽车集团的几位负责人,也纷纷留下。
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是关于和记黄埔集团的另一场重要会议。
这就是秦迪把嫡系公司高层召集到和记黄埔中芯大厦开会的原因。
他们开完了自己的会议之后,
接下来就是和记黄埔集团的正式会议。
不一会儿,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各个业务板块的负责人陆续到场。
人数相当多,整个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一眼扫过去,至少有四十人。
可见和记黄埔的业务布局有多广,几乎覆盖了整个港岛的各行各业。
目前,和记黄埔还没有总经理一职。
各部门负责人各自管理好自己的板块,再向梁安德汇报。
梁安德整合之后,再统一向秦迪汇报。
这样的管理方式效率并不高。
但眼下,秦迪还没找到合适的人来统管整个集团。
只能暂时维持现状。
“相信大家已经知道集团最近一系列的合并和融资动作。”
秦迪指着身旁留下的四位原嫡系成员道:“他们今后就是和记黄埔的一员了,大家欢迎。”
掌声立刻响起,响亮而整齐。
这份热情并不意外。
之前集团内部进行过一轮清洗,怡和财团和一些洋人体系的高管已经不在其粒
能留下来的,不是识时务者,就是有真本事的人。
他们都很清楚,现在的老板不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