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之“廉政风暴”的洗礼,港岛政府开始向高效、透明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型。
法治社会的雏形逐渐清晰,民生建设也开始受到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华人参政意识被激发。
这一连串变化带来显着成效,经济提速,华资崛起,在地产与金融领域崭露头角。
如今,港岛地产四大巨头已成气候,前十地产公司中,半数以上都为华资掌控。
金融业也一样,尽管汇丰、渣打这类英资银行仍居顶端,但一流华资银行也为数不少。
但港岛市场毕竟有限,虽然整体蛋糕在扩大,可份额早已被瓜分殆尽。
其中大部分利益,仍被英资牢牢把持。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横在华资面前,挡住了上升空间。
若实力不足,或许也就认了。可如今的华资已经具备一定能量,眼睁睁看着英资坐享其利,自然不甘。
心里憋着一股劲,也藏着一份觊觎。
然而,尽管整体实力已不输英资,华资内部却派系林立,难以拧成一股绳。
英资则不同,以四大财团为轴心,汇丰与渣打保持独立。
这样的局面下,华资想突围,却又怕碰壁;想冲一冲,却又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多数时候,最多在普通英资企业上动动手脚。至于那四大英资巨头的地盘,没人敢碰,生怕招来反制,引火烧身。
就在所有人各怀心思、按兵不动之时,秦迪突然高调出手,拿下青州英泥。
没过多久,又将和记黄埔纳入囊郑
一时之间,全岛哗然。
秦迪的出手迅猛如电,直接瞄准了港岛首屈一指的英资集团——怡和财团旗下产业,掀起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这场突袭犹如深水炸弹引爆,震荡波及整个市场。
无论是对英资势力有所图谋的一二线华资,还是那些正默默积累实力的三四线华资集团,全都竖起了耳朵,密切注视事态发展。
这正是昨晚秦迪一怒离席时,那么多华商争先恐后追上去的根本原因。
是他颜值出众?显然不是。
真正原因,是大家都怕他中途收手,不敢再和怡和硬碰硬。
他们去,是为了给他打气。只要他愿意继续推进,那些人随时准备出手相助。
但支援不是无偿的。
回报可能是高额利息,也可能是怡和旗下企业的股权。
因为秦迪这次的行动一旦成功,不仅会大大鼓舞华资士气,还会暴露出英资财团的底牌,预示一个群雄逐鹿时代的来临。
到时候,许多原本只停留在想法阶段的华资企业,都会紧随其后发起进攻。
即便秦迪失败,也等于探清了英资的底细,让其他华资知道,自己还需积累多久,或者要积累多强的实力,才能真正撼动怡和。
所以,不管成败,秦迪的这一步棋,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也正因如此,没有人希望他中途停下。
被秦迪牵连其中的包玉港,自然也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因为一旦秦迪失败,包玉港对九龙仓的收购计划也将彻底落空。
所以秦迪一走,包玉港也毫不犹豫地跟着离开。
午间,吃过简单的饭食。
秦迪看了眼时间,下午开市越来越近,空气中仿佛多了一丝紧绷福
他沉了沉气,唤来梁安德。
“现在我们手上,怡和保险的股份有多少?怡和那边呢?”
梁安德迅速回答:“我们持有35%,怡和这边还剩37%。不过经过这两的抢筹,股价已经从每股两元左右涨到了11元。”
怡和保险此前市值大约在2亿港币左右,总资产也差不多这个数。
在当下眼光来看,这家公司既不被高估,也并不便宜。
但眼下股价涨到11元,总市值突破6亿,明显被市场抬高了预期。
不过秦迪心里清楚,只要能在20亿以内拿下这家公司,未来五年都能赚回来。
随着港岛经济腾飞,保险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怡和保险几年内市值翻几番是大概率事件。
据投资眼提供的信息,到1985年前后,这家公司市值将达到近30亿。
所以现在以六七亿港币拿下控制权,看似冒险,实则极具战略眼光。
怡和保险拥有多样化的保险牌照,这正是秦迪所需要的。
他计划将怡和保险、福德证券,以及正在接触中的新丰银行,作为自己金融帝国的三大支柱。
哪怕价格高一些也必须拿下,毕竟这笔投资并不亏。怡和保险未来的增值潜力巨大。
更关键的是,这是他向怡和财团发起挑战的第一步。
一旦成功拿下怡和保险,对于怡和财团来将是重大打击。
“直接发起全面收购!”秦迪语气坚定,“我们以总市值10亿港币的价格,向所有怡和保险股东提出收购要约。”
“明白。”梁安德点头,时间紧迫,“那怡和财团方面也要发要约吗?”
“当然要发。直接告诉怡和,我们愿意以10亿港币的价格,全面收购怡和保险!他们要么出更高的价跟我们抢,要么就放弃。”
连第一个目标都拖了这么久,秦迪决定干脆用资金优势逼迫怡和财团摊牌。
这种做法有利有弊。
坏的一面是,如果怡和财团放弃抵抗,秦迪等于花七八亿港币买下一家目前市值不到两亿的公司。
虽然他知道,这家公司的价值未来会飙升到30亿港币。
但外界并不这么看,他们会认为秦迪是在用钱砸人,吓退对手。
但好处也在这里:一家才值两亿的公司都敢这么投入,那别的更值钱的资产,他更不会手软。
这样的心理暗示,会迫使怡和财团全面退守。
这就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
秦迪下定决心,先从怡和保险开刀。
港岛四大交易所。
下午的股市还没开盘,但现场已经比平时热闹许多。
人群密布,却没有喧哗,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让大家自觉压低了声音。
随着时间一点点逼近开市,气氛愈发紧张。
钟声响起,所有饶目光都聚焦在报价屏幕上。
“出来了,15.8港币!直接跳涨!”
“拼得够狠啊,看来秦大亨这次是志在必得。”
“怡和那边肯定也不会善罢甘休,一场硬仗要来了,好久没见过这么刺激的场面了,来,我带了瓜子,谁要?”
“给我来一把。”
“我有花生,咱们一起吃着看。”
不知是谁搬来一张桌子,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场面热闹又荒诞。
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交易所里竟出现了嗑瓜子看盘口的奇景。
围观从来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无论在哪,总有人愿意坐在一旁当个“吃瓜子”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