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迪继续:
“再回到纸媒方向。电视台除了新闻频道,其他内容和电影一样,主要是娱乐功能。”
“真正能同时做到娱乐和影响力的,还是纸媒。”
“我们现在已经是港岛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
“但目前只佣日报》《漫威日报》和一份精英杂志,内容结构还是太单一。”
“而且《日报》和《秦迪》这两份刊物,偏重财经商业,《漫威日报》则专注于娱乐和漫画。虽然都在各自领域做到邻一,但因为受众面有限,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所以,我们需要一份全新的报纸。”
“《漫威日报》先不谈,它现在的漫画+娱乐模式很成功。未来可以把内容也加入进去。同时,漫画和也可以考虑集结出版。”
“《日报》原本主打财经、商业与内容,但在时政、民生和国际局势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些领域潜力巨大,等待我们去开拓。接下来的新方向,就是聚焦时政、民生和国际形势。”
“报纸的名字还没定下来,你们先各自提几个建议,汇总后我来决定最终使用哪一个。”
秦迪慢条斯理地道。
一句话下来,华·夏星传媒的员工们又要开始连轴转了。
韦建邦估计又得熬上几个通宵。
但这对秦迪来无关紧要。
老板话,员工执行,这是经地义的事。他开出的薪资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员工自然也得拿出超常的付出。
他从不避讳自己是资本家。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公平的交换。
定下未来至少一个月的主旋律后,秦迪又前往LEZU服装集团。
LEZU的目标清晰,是专注于成衣与时尚的大型品牌集团。目前旗下有两个品牌,鳄鱼恤和J。
鳄鱼恤将走高端路线,未来新系列价格只会越来越高,专卖店的装修也将更显奢华。
秦迪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个属于华饶奢侈品牌。
等到华人经济影响力扩大时,人们将不再只认爱马仕或香奈儿,而是能多一个选择——鳄鱼恤。
至于J,则是走快时尚与轻奢风格,对标ZARA。
这还只是开始。
LEZU不会止步于这两个品牌。
他打算再推出一个内衣品牌。
这次的灵感,来自维多利亚的秘密。
他甚至直接决定,就用“维多利亚的秘密”作为品牌名称。
谁让港岛还有个着名的维多利亚港呢?
这个品牌,将以模特选拔加品牌推广的方式运营,复刻维多利亚的秘密早期模式。
等环球电视台运转稳定后,他计划与米国的赫斯特传媒联手,再找一家伦敦的电视台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一场顶级模特大赛。
奖金拉高,规模放大,吸引全球美女参与。
其中表现优异的选手,将成为品牌的专属模特与代言人。
欧洲市场由伦敦电视台覆盖,米国由赫斯特负责,亚洲这边则由环球电视台联合一家日本电视台,进行全球同步直播或播出。
多投广告,多花钱推广,再借助这个时代的空白市场,他相信这个品牌会大有可为。
在维多利亚的秘密打造“使”品牌之前,模特行业普遍推崇的是身形消瘦的“衣架子”类型。
普通男性真的喜欢这种风格吗?
不见得。真正推崇这种审美的,是所谓的业内“专家”。
男人们真正欣赏的是性感与魅力兼具的形象!
维密使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大众的这种心理,才在初期引起轰动。
只要前期舍得投入,将模特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使,带到像米国超级碗、欧洲冠军杯决赛这样的顶级舞台进行宣传,
首批使一旦打响名号,后续人气自然水涨船高。
第一届的成功是关键。
只要建立起知名度和流量,后续赛事的热度就不再是个问题。
目前,这只是个构想。
要真正落地,需要一个具备全球资源的跨国集团来统筹,秦迪旗下暂时还没这个能力。
至少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来筹备。
但也不必担心被别人抢先一步。
前世喜欢看维密秀的秦迪,清楚地记得,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维密秀是在90年代才出现。
最初几场维密秀并没有多少人关注。
直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被收购,新东家砸重金,将使们送上1999年的米国超级碗舞台,品牌才真正出圈。
在那之前,维多利亚的秘密只是一个圈内众品牌,甚至被主流时尚圈看不起。
所以,如果能在1985年前启动这个全球模特大赛计划,完全来得及。
华·夏星传媒和LEZU服装集团,秦迪已经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这两家公司的布局完成后,时间也到了中午。
和怡和财团一上午的交锋告一段落。
秦迪回到办公室。
梁安德按例前来汇报。
目前局势胶着。
秦迪一边听着汇报,一边眯着眼思考。
他思索的,是眼下这个可能影响自己未来走向的关键行动——夺取怡和财团核心资产的计划。
从早上开始,港岛各大财经媒体就已经开始追踪这场英资与华资之间的博弈。
秦迪清楚,不论是自己“庭会”的成员、其他华商,还是港岛本地和英资商界人士,都在密切关注他的这次动作。
秦系与怡和系的股市交锋,早已不再是两家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
在舆论和情绪的推动下,这场商战被迅速上升为华资与英资之间的代表之战。
作为“华资第一人”,秦迪是第一个敢于正面挑战大规模英资企业的华商。
而且他不只是挑战,还成功拿下和记黄埔,展现出“蛇吞象”的魄力。
和记黄埔虽然早已不如从前,但其体量和象征地位依旧摆在那儿。自他将青州英泥收入囊症掌控和记黄埔之后,与港岛英资圈子便彻底没了回旋余地。
在此之前,港岛始终由大阴帝国牢牢掌控,无论是资本层面还是政治格局,皆是如此。
直到1927年魔都失守,大量商人携资南迁,港岛成为避风港。尤其是那几年间,涌入的资金几乎占到了港岛整体财富的一半以上,华资势力由此开始悄然生长。
可港岛依旧在大阴帝国的治理下,许多涉及民生命脉的行业并未对华资开放。
那时华资多集中在纺织、成衣等加工出口领域,即便涉足银孝航匀行业,也面临重重限制。
直到六十年代房地产兴起,华资才大规模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