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境雨林的“边缘勘探带”,在寅时的电磁晨雾里泛着层次分明的淡灰。这里是雨林生态与外部荒野的过渡区域,也是辐射类型最复杂的地带——从近林带的0.05Sv\/h到远林带的0.23Sv\/h,辐射值呈阶梯式上升,空气中的星核结晶因辐射强度不同,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像大自然绘制的“辐射分层图”。林野的团队与守林聚落的勘探队共十人,正沿着“近林带→过渡带→远林带”的路线推进,每个人都带着专属的勘探工具,试图解开这片边缘地带的辐射密码。
一、近林带:雨林生态的“辐射缓冲层”(0.05-0.08Sv\/h)
近林带距离雨林核心仅500米,地面覆盖着从雨林延伸出的“苔藓毯”,只是颜色比雨林内的深绿稍浅,呈淡绿泛白状。高大的抗辐巨乔木在这里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抗辐灌木”(枝条呈银灰色,叶片边缘有细的锯齿,能过滤空气中的微量辐射)。空气中的星核结晶是“淡绿鳞片状”,轻轻附着在灌木叶片上,用手触碰会化作细雾消散,留下一丝清凉的触福
苏晴半蹲在苔藓毯上,后颈的纤维痕迹泛着柔和的淡绿,感知像细密的网般覆盖近林带1公里范围。她的辐射绘图本屏幕上,“辐射热力图”呈现出均匀的淡绿色,只有零星几个“浅黄点”(0.07Sv\/h),标注着“自然辐射峰值”。“这里的辐射主要是‘雨林溢出辐射’——母株净化后的残余能量,没有发现掠夺因子残留。”苏晴用指尖点在屏幕上的浅黄点,“这些峰值对应的位置都有抗辐灌木的根系,明灌木在主动吸收辐射,形成了然的‘辐射缓冲层’,阻止雨林外的高辐射侵入内部。”
陈静提着便携监测仪,将探头贴近地面的苔藓毯,屏幕上的“辐射类型分析”显示为“低能散射辐射”(自然形成,无危害性),数值稳定在0.06Sv\/h。“苔藓毯的辐射吸收效率很高,每平方厘米的苔藓能吸附0.001Sv\/h的辐射,而且它们的根系与雨林的地下抗辐网络相连,能将吸收的辐射传递到母株,进一步转化为无害能量。”她蹲下身,用镊子夹起一片苔藓,对着晨雾观察,“你看,苔藓叶片上的细绒毛,就是吸附星核结晶的关键,这种结构是长期适应低辐射环境形成的。”
阿木推着藤编滑竿,停在一株抗辐灌木旁,寻踪藤的芽尖轻轻触碰灌木的叶片,瞬间从淡绿变为亮绿。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的植物化纹路泛着“确认”的柔和:灌木的汁液含微量“抗辐酶”,能分解空气中的辐射分子;他尝试将解辐藤种子撒在灌木根部,种子在晨雾中快速发芽,藤须缠绕着灌木枝条生长,监测仪上的辐射值瞬间降至0.04Sv\/h——“阿木,近林带的植被赢协同净化’能力,解辐藤与抗辐灌木搭配,能将辐射吸收效率提升30%,这里完全可以作为‘雨林外围净化站’,减少外部辐射对雨林的冲击。”苏晴翻译时,指尖划过绘图本上的灌木分布区,补充道,“我的感知能确认,这种协同效应在近林带普遍存在,不是个例。”
二、过渡带:辐射混杂的“异常区”(0.09-0.15Sv\/h)
沿着近林带向外推进1公里,便进入了过渡带。这里的景象与近林带截然不同:苔藓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的“灰白岩层”,岩层表面布满细的裂缝,星核结晶从淡绿鳞片状变为“灰白颗粒状”,踩在脚下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像踩在细沙上。抗辐灌木变得稀疏,只有零星几株顽强地扎根在岩层缝隙中,叶片边缘出现枯黄的痕迹,显然在承受更高的辐射压力。
“辐射值开始上升,而且出现了‘混合辐射’——自然辐射中夹杂着微量掠夺因子残留。”陈静的监测仪屏幕上,“辐射成分占比”显示为“自然辐射85%,掠夺因子辐射15%”,数值跳动在0.12Sv\/h左右,“这些掠夺因子不是新鲜残留,应该是赵衡的人之前在边缘活动时留下的,已经被自然环境稀释了一部分,但仍有潜在危害。”
苏晴的感知在这里遇到了阻碍——晨雾中似乎有一层“透明屏障”,让她的感知无法深入岩层内部,只能停留在表面。“有辐射干扰!”她突然睁开眼,绘图本屏幕上的热力图出现不规则的“波纹状”,原本均匀的淡绿色出现多处“深黄斑块”(0.15Sv\/h),“干扰源应该在岩层下方,可能是赵衡留下的‘辐射干扰器’,专门用来屏蔽探测,掩盖他们的活动痕迹。”
周阳立刻从背包里取出“信号分析仪”(用旧文明零件改装,能检测辐射干扰频率),将探头插入岩层裂缝。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干扰频率:9.2Ghz”,与之前遇到的赵氏设备频率一致。“找到了!干扰器的位置在地下3米处,呈‘线性分布’,应该是沿着过渡带埋了一排,覆盖范围约500米。”周阳调整分析仪的参数,试图破解干扰信号,“这些干扰器不仅屏蔽感知,还会扭曲监测仪数据——刚才显示的0.15Sv\/h可能不准,实际辐射值应该更高,需要绕开干扰区才能测到真实数据。”
阿木的寻踪藤在过渡带出现了异常反应——芽尖不再朝着远林带方向,反而转向岩层裂缝,颜色从亮绿变为淡黄(警戒色)。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纹路泛着“警惕”的光:裂缝中渗出的地下水含微量掠夺因子,寻踪藤的根系能感应到,而且岩层下方影中空区域”,可能是旧矿坑或赵衡的隐藏通道;他建议用“探地藤”种子(能深入地下生长,反馈地层结构)探测,避免踩空或触发隐藏的辐射陷阱。
守林聚落的老者蹲在岩层旁,用木杖敲击地面,听着声音判断:“这里是旧文明的‘废弃采矿区’,近百年前曾开采过星核矿,后来因为辐射超标废弃了。赵衡的人可能利用了旧矿坑的通道,将干扰器埋在矿道上方,既隐蔽又能覆盖大范围区域。我们聚落的老人过,过渡带的矿坑有很多岔路,里面还残留着矿用炸药,勘探时一定要心。”
三、远林带:辐射攀升的“边界区”(0.16-0.23Sv\/h)
穿过过渡带的干扰区,再向外推进1公里,便抵达了远林带——这里是雨林边缘的最后一道“边界”,再往外就是裸露的荒野。地面的岩层变为“暗红褐色”,星核结晶呈现出“暗红块状”,质地坚硬,用青铜刀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当当”声,表面能看到细的“掠夺因子纹路”(暗紫色的网状痕迹)。植被只剩下耐旱的“抗辐草”(叶片呈针状,根系深扎地下,能在高辐射环境中存活),稀疏地分布在岩层间隙中,像荒原上的哨兵。
“辐射值突破0.2Sv\/h了,而且掠夺因子占比提升到25%!”陈静的监测仪屏幕上,数值稳定在0.21Sv\/h,“这些掠夺因子不是分散的残留,而是‘定向堆积’——你看,暗红块状结晶的中心,都有一个淡紫的点,那是掠夺因子浓缩形成的‘核心’,明有人刻意在这里投放过掠夺因子装置,试图形成‘辐射屏障’,阻止外人靠近雨林。”
苏晴的感知终于突破了干扰,深入远林带的地下——她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绘图本屏幕上弹出“地下辐射异常区”的标注:“地下5米处赢星核泉分支的泄漏痕迹’!泄漏点的辐射值高达0.3Sv\/h,但泄漏的能量正在被周围的抗辐草根系吸收,形成了一个‘自然净化圈’——抗辐草的根系像一张网,将泄漏的辐射包裹,减缓了扩散速度。”
阿木立刻将探地藤种子撒在泄漏点上方,藤须快速钻入地下,约10分钟后,地面的芽尖变为亮绿,还带着一丝淡蓝(星核泉能量的颜色)。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纹路泛着“兴奋”的光:探地藤的根系触到了星核泉分支的水流,水流清澈,能量纯度达94%,比母株园的星核泉纯度还高;泄漏是因为分支的管道有裂缝(可能是旧矿坑开采时破坏的),但裂缝不大,用抗辐藤纤维混合星核钢粉末就能修补;更重要的是,泄漏点周围的抗辐草,已经进化出“吸收掠夺因子+转化星核能量”的双重能力,它们的根系能将掠夺因子分解为无害物质,再将星核能量传递到地面,为植被生长提供养分。
林野握着青铜刀,蹲在暗红块状结晶旁,用刀尖轻轻挑起一块结晶,对着晨雾观察:“这些结晶的排列很有规律,像是沿着星核泉分支的走向分布的。赵衡的人在这里堆积掠夺因子,可能不是为了阻挡我们,而是为了‘污染星核泉分支’——他们知道母株依赖星核泉能量,想通过污染水源,削弱母株的活性。还好抗辐草形成了自然净化圈,不然泄漏的辐射和掠夺因子早就扩散到雨林内部了。”
周阳将远林带的辐射数据与之前的勘探结果整合,在绘图本上绘制出“雨林边缘辐射特征图”:“近林带是‘缓冲层’,靠植被协同净化;过渡带是‘异常区’,有干扰器和旧矿坑;远林带是‘边界区’,有星核泉泄漏和掠夺因子堆积。这三个区域的辐射特征环环相扣,既体现了雨林的自然净化能力,也暴露了赵衡的破坏痕迹。我们接下来的计划,应该是先清除过渡带的干扰器,再修补远林带的星核泉泄漏点,最后处理掠夺因子堆积,为后续进入荒野寻找赵衡基地扫清障碍。”
四、数据整合与后续计划
寅时末,晨雾渐渐散去,电磁晨光穿透云层,洒在雨林边缘的三个勘探带上。勘探队返回近林带的临时休息点,周阳将所有数据整理成“辐射特征报告”,陈静标注出需要优先处理的“高风险点”(过渡带的干扰器、远林带的掠夺因子堆积),阿木则列出需要培育的“植物清单”(探地藤、解辐藤、抗辐藤,用于清除干扰和修补泄漏)。
“雨林边缘的辐射特征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但也不是没有规律。”林野坐在抗辐灌木下,看着手里的报告,青铜刀的刃口映着晨光,“近林带的自然净化能力给了我们希望,明红锈林的生态有自我修复的潜力;过渡带的干扰器和远林带的掠夺因子,虽然是威胁,但也暴露了赵衡的弱点——他们害怕我们靠近母株,害怕我们利用星核泉的能量。”
守林老者喝了一口星核泉泉水,补充道:“我们聚落的老人曾,南境的辐射不是生的,是‘大断裂’后人为造成的,既然是人造成的,就一定能被人解决。你们带来的技术和母株的力量,加上雨林的自然净化,一定能清除这些辐射,让南境恢复原来的样子。”
苏晴的绘图本屏幕上,自动生成了“后续行动计划图”:“第一步,清除过渡带的干扰器(由周阳破解信号,林野和守林青年负责拆除,避免触发炸药);第二步,修补远林带的星核泉泄漏点(用阿木培育的抗辐藤纤维混合星核钢粉末,陈静负责监测修补后的密封性);第三步,处理远林带的掠夺因子堆积(用稀释后的母株汁液浇灌,结合抗辐草的自然净化,逐步降低辐射值)。预计三内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就能安心勘探赵衡的隐藏基地了。”
阿木的寻踪藤芽尖此刻正朝着远林带的星核泉泄漏点,亮绿中带着淡蓝,像在指引方向。他用手语比划,绿色纹路泛着“坚定”的光:他会在接下来的三里,培育足够的植物,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生物净化的支撑;而且他能感觉到,母株也在通过根系关注着边缘的辐射,只要星核泉泄漏被修补,母株的活性还能进一步提升,甚至能覆盖边缘的自然净化网络。
寅时的电磁晨光越来越亮,远林带的暗红岩层在光中泛着微弱的光泽,近林带的抗辐灌木叶片上的星核结晶像碎钻般闪烁。勘探队收拾好工具,准备返回母株园,开始后续的清理工作。林野走在队伍最前,青铜刀的刀尖轻轻划过地面的苔藓,心里清楚:雨林边缘的辐射特征,不仅是对红锈林生态的考验,更是对团队的提醒——赵衡的威胁仍在,净化之路还有挑战,但只要他们能利用好雨林的自然力量,发挥团队的协作优势,就没有解决不聊难题。
雨林边缘的风渐渐升起,带着抗辐草的清香和星核泉的湿润,吹过勘探队的身影,也吹向远方的荒野——那里有赵衡的隐藏基地,有未完成的净化使命,更有红锈林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