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营地的“核心技术推演室”,在午时的电磁柔光里泛着科技感与期待交织的淡蓝。0.08Sv\/h的辐射已降至红锈林恢复以来的最低值,空气中的星核结晶不再是之前的微晶或絮状,而是化作“淡蓝流光状”——像悬浮的液态光带,顺着推演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台”边缘流动,投影台上方悬浮着星核塔的三维模型,模型顶赌“核心区域”被红色虚线框标注,正是众人此次推测的核心对象:“重启核心”。
推演室的四周布满了支撑推测的关键资料:东侧的白板上,周明生前的笔记被放大投影,其中一段用红笔圈出的文字格外醒目——“星核塔原始核心为‘星核泉能量转化中枢’,赵衡祖父将其改造为‘掠夺因子驱动核心’,若要重启,需剥离掠夺因子残留,恢复其‘清洁能源转化’本质”;西侧的展架上,摆放着四块辐射引导器碎片的复制品(用星核钢片模拟,标注着能量接口位置),旁边贴着老秦手绘的“核心与碎片能量关联图”;南侧的控制台前,陈静正调试着“能量模拟仪”,屏幕上跳动着星核泉的实时能量参数(纯度92%,流速1.5L\/min),为形态推测提供数据支撑。
林野、苏晴、阿木、周阳围在全息投影台旁,目光紧紧锁定模型的核心区域——这里曾是赵衡控制星核塔能源的关键,也是红锈林辐射危机的源头,如今,他们要通过推测其“重启形态”,找到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中枢的路径。
“首先要明确:重启核心不是‘重建’,而是‘修复与转化’。”周阳率先开口,他手里拿着周明的笔记原件,指尖在“原始核心结构”一页反复摩挲,“笔记里画过原始核心的草图——球形,直径约三米,外层是‘能量过滤层’(过滤星核泉中的杂质),中层是‘转化层’(将星核泉能量转化为电能、热能),内层是‘控制中枢’(连接辐射引导器碎片,调节能量分配)。赵衡改造时,破坏了过滤层,在转化层植入了‘掠夺因子发生器’,所以重启的第一步,是恢复过滤层,拆除发生器。”
苏晴的后颈纤维痕迹泛着与流光结晶同源的淡蓝光,感知像细密的探针,穿透全息模型,“触到”星核塔核心区域的残留能量——这些能量虽微弱,却仍能反映核心的原始特征。“我的感知能确认‘球形基础形态’是对的,而且核心周围有十二根‘能量导管’的残留痕迹,对应辐射引导器的十二处能量接口(四块碎片各含三处接口),这明核心与碎片是‘中枢与分支’的关系,重启后需要通过碎片实现能量的定向传输,比如向新营地供电、向辐射净化网络输送能量。”
陈静的能量模拟仪屏幕上,突然弹出“核心形态与能量效率关系图”:“根据星核泉的参数模拟,球形形态的能量转化效率最高(85%),若改为其他形态(比如圆柱形、立方体),效率会下降15而且球形的受力更均匀,能承受星核泉的高压能量冲击,减少爆裂风险。所以,重启核心的基础形态,大概率还是球形。”
“但不能完全照搬原始形态。”林野指着投影模型的核心区域,青铜刀的刀尖在模型外层虚划一圈,“原始核心的过滤层只能过滤物理杂质,无法应对残留的掠夺因子。我们需要在过滤层外增加‘抗掠夺因子涂层’,用阿木的解辐藤提取物混合星核钢粉末制成,厚度约五厘米,既能阻挡掠夺因子扩散,又不影响能量穿透。”
阿木坐在轮椅上,左脸的植物化藤蔓已用医疗设备处理得更轻薄,几乎不影响视线。他用右手从随身陶盒里取出一撮“解辐藤粉末”,对着投影模型比划,绿色的植物化纹路泛着“补充”的柔和:涂层不仅要覆盖过滤层,还需在转化层与控制中枢之间植入“稳能藤纤维”——这种纤维能实时吸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量,避免能量过载;同时,在控制中枢周围种上“感应藤”,其芽尖的亮度变化可作为核心运行状态的直观指标(亮绿表示正常,淡黄表示预警,暗红表示故障)——苏晴翻译时,特意补充道:“阿木的感知能确认,稳能藤纤维与星核泉能量的兼容性达90%,不会产生排斥反应。”
“接下来要推测‘内部结构细节’,尤其是控制中枢的形态。”老秦从控制台旁走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绘制的“核心剖面图”,“原始控制中枢是‘圆盘状’,直径一米,嵌在球形核心的正中心,赵衡改造时将其改为‘掠夺因子控制盘’,我们需要将其恢复为‘清洁能源控制盘’,并增加‘碎片接口模块’——用之前从物资库找到的‘赵氏核心接口零件’,改造为适配辐射引导器碎片的接口,确保四块碎片能同时接入,实现能量的同步分配。”
苏晴的感知再次延伸,这次聚焦于控制中枢的残留痕迹:“控制盘的厚度约十厘米,需要嵌入‘能量调节芯片’(周明笔记里提到的旧文明芯片,能自动平衡各碎片的能量输出),芯片周围要预留‘散热通道’,用星核泉的支流作为冷却剂,避免芯片因高温损坏。另外,控制中枢还需要‘手动应急阀’——万一自动系统故障,能手动切断能量,防止核心失控,这个阀门的位置要在核心外侧,便于操作,同时用抗辐棉包裹,防止辐射泄漏。”
陈静的能量模拟仪突然发出“滴滴”的提示音,屏幕上弹出“核心与新营地能源需求匹配分析”:“新营地目前的能源需求是200k\/时(含居民用电、净化水设备、医疗设备),未来扩建后可能达到500k\/时。按球形核心85%的转化效率计算,核心的‘能量输出功率’需设定为600k\/时,对应的转化层面积需达到15平方米(球形表面积的1\/3),所以转化层的厚度要从原始的10厘米增加到15厘米,确保有足够的转化空间。”
“还有一个关键:核心的‘安全防护形态’。”林野的目光落在投影模型的外层,“之前赵衡的核心没有防护,导致轻易被破坏。重启后,需要在核心外侧建立‘双层防护壳’:内层是10厘米厚的星核钢壳(抵御物理冲击),外层是阿木培育的‘盾苔层’(吸收辐射与能量冲击,自动修复微裂痕),两层之间预留5厘米的缓冲空间,填充抗辐泡沫,进一步降低风险。”
阿木立刻用手语补充:盾苔层需要定期补充解辐藤汁液,保持活性,所以防护壳上要预留“汁液注入孔”,均匀分布在外壳周围,每20厘米一个;同时,在防护壳外侧种上“预警藤”,若核心出现能量泄漏,藤叶会在10秒内变为红色,比仪器预警更直观,适合新营地的普通劳工识别。
周阳将众饶推测整合,在全息投影台上调整模型参数,一个“重启核心的推测形态”逐渐清晰:
- 基础形态:
直径3米的球形,外层覆盖双层防护壳(星核钢+盾苔),壳上均匀分布汁液注入孔与预警藤;
- 内部结构:
1. 外层(厚度15cm):能量过滤层(含抗掠夺因子涂层)+ 散热通道(星核泉支流);
2. 中层(厚度15cm):能量转化层(植入稳能藤纤维),连接十二根能量导管;
3. 内层(直径1m):圆盘状控制中枢(含清洁能源控制盘、碎片接口模块、能量调节芯片、手动应急阀);
- 能量关联:通过十二根导管连接四块辐射引导器碎片,碎片作为“分支节点”,将核心转化的清洁能源输送至新营地、辐射净化网络、抗辐林灌溉系统。
“这个形态的可行性如何?”林野看着投影台上的模型,青铜刀的刃口映着淡蓝的流光,“有没有潜在的漏洞,比如能量导管的连接稳定性、防护壳的抗冲击能力?”
陈静的能量模拟仪立刻进邪风险测试”,屏幕上弹出“核心形态风险评估报告”:“能量导管的连接稳定性达90%,若用抗锈藤纤维缠绕接口,可提升至95%;防护壳能抵御0.5mpa的冲击(相当于型爆破的冲击力),超过赵衡时期的防护能力;唯一的风险是控制中枢的芯片兼容性——旧文明芯片可能无法识别新营地的设备参数,需要周阳和老秦进行改装。”
“我能改装!”周阳立刻接过话,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周明的笔记里赢芯片参数调整方法’,用物资库找到的‘终端解码器’就能修改芯片的识别程序,确保能匹配新营地的设备,我今晚就能开始尝试。”
阿木也用手语表示:他会提前培育足够的盾苔、预警藤、稳能藤,为核心的重启做好植物准备;解辐藤汁液也会提前储存,确保防护壳的涂层和导管接口的维护需求。
苏晴的感知再次覆盖投影模型的核心形态,绘图本屏幕上弹出“形态与红锈林长期需求匹配度”:“按这个形态,核心的能源输出能满足新营地未来五年的扩建需求,辐射净化网络也能覆盖红锈林80%的区域,剩下的20%可通过增加辐射引导器的‘分支碎片’(未来可能找到的型碎片)实现全覆盖。而且,球形形态便于后续升级,比如增加新的能量转化模块,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需求(如大型农业灌溉、工业设备供电)。”
午时的电磁柔光渐渐变浓,淡蓝的流光结晶在推演室里轻轻流动,全息投影台上的重启核心模型泛着柔和的光,像一颗悬浮在半空的蓝色星球,承载着红锈林新生的希望。林野看着模型,又看了看身边的同伴——每个饶脸上都带着期待与坚定,周明的笔记、阿木的植物、陈静的设备、周阳的技术、苏晴的感知,还有自己手里的青铜刀,都将成为实现这个推测形态的关键力量。
“接下来,我们分三步推进:第一步,周阳和老秦改装控制芯片,测试兼容性;第二步,阿木培育所需植物,陈静准备防护壳材料;第三步,苏晴用感知绘制核心区域的详细地图,为后续的实地修复做准备。”林野的声音在推演室里回荡,带着统领全局的坚定,“重启核心不是终点,而是红锈林清洁能源时代的起点,我们要让这颗‘蓝色核心’,成为守护这片土地的新心脏。”
众人纷纷点头,各自走向自己的任务岗位:周阳和老秦围在控制台旁,开始研究芯片改装;阿木推着轮椅,回到植物培育区,准备播种新的盾苔种子;陈静则调出星核钢的库存数据,计算防护壳的材料用量;苏晴打开辐射绘图本,开始绘制核心区域的详细地图,后颈的纤维痕迹与流光结晶相互呼应,像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核心重启”,提前奏响序曲。
推演室里的全息模型依旧悬浮着,淡蓝的光映照着每个人忙碌的身影,也映照着红锈林不再被辐射笼罩的未来——当这颗重启核心真正运转起来时,新营地的灯光会更明亮,抗辐林的树木会更茁壮,孩子们的笑声会更响亮,而这一切,都始于此刻这场关于“形态”的推测,始于一群人为自由与希望的执着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