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新朝气象
官家赵恒于福宁殿骤然晕厥、旋即龙驭上宾的消息,如同腊月里最凛冽的寒风,瞬间冻结了整个汴梁城。短暂的死寂之后,是难以抑制的恐慌与暗流汹涌的权力争夺。国不可一日无君,然太子未立,幼主冲龄,谁能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执掌这万里江山的舵轮?
就在汴梁城内各方势力为那至高权柄明争暗斗、几乎要酿出大乱之际,来自北疆的那道以“周王、北疆行营都部署杨延昭”名义发布的“告下书”,如同定海神针,携着赫赫兵威与“匡扶社稷”的大义名分,轰然降临!
告书中痛陈先帝崩殂之哀,忧心社稷动摇之危,继而申明,值此国难之际,身为受国厚恩之藩王,唯有效周公辅成王故事,挺身而出,以安下!文中虽未明确支持哪位皇子,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强大自信与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倒了所有嘈杂的争论。
几乎与此同时,北疆、西线大军异动,尤其是杨延训统领的数万“西凉铁骑”南下至黄河沿岸“演习”的消息,更是如同实质般的重压,让汴梁城内所有心怀异志者,都感到脖颈一凉。
在绝对的实力与大义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显得如此苍白。以寇准、李迪等老成持重的重臣为首,迅速联合了一批文武官员,依据“父死子继”的祖制与杨延昭告书中隐含的支持倾向,拥立了年仅十三岁的皇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为帝,并即刻以新帝名义下诏,褒奖周王杨延昭“忠勇体国,匡扶社稷”之功,加其“摄政王”衔,总揽朝政,辅佐幼主,直至皇帝成年!
尘埃落定。
当这道象征着帝国最高权柄更迭完成的诏书,连同那颗沉甸甸的“摄政王”金印,被快马加鞭送往定州时,整个北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沸腾!从普通的戍卒到高级将领,无不欢欣鼓舞,与有荣焉!他们的统帅,他们的王,如今已是这大宋江山实际上的主宰者!
然而,与外面的欢腾相比,摄政王府(原周王府)内,气氛却庄严而肃穆。杨延昭在正堂设下香案,恭敬地接下了诏书与金印。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得意与骄狂,神色平静得甚至有些冷峻。
“臣,杨延昭,领旨谢恩。必竭股肱之力,效忠陛下,安定社稷,不负先帝托付之重!”
他的声音沉稳,回荡在寂静的厅堂内,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仪式结束后,杨延昭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文武于议事厅。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参与议事的,除了杨延光、杨延训、王贵、杨延环等北疆旧部,还多了几位刚刚从汴梁赶来、代表着新朝文官体系的重量级人物,如寇准、李迪等。
厅内济济一堂,文武分明,所有饶目光都聚焦在端坐于主位,身着摄政王袍服的杨延昭身上。此刻的他,已然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势之重,远超汉之霍光,近乎于古之摄政。
“诸位,”杨延昭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先帝骤崩,新主冲龄,此乃国家非常之时。蒙陛下信重,百官推举,委以摄政之责,延昭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他先是定了基调,表明了自己的谨慎与责任。
“然,国事艰难,百废待兴,外有强邻环伺,内有隐忧未平,绝非高枕无忧之时。”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自今日起,朝政军政,当以‘稳’字为先,以‘强’字为要!”
他随即颁布了作为摄政王的第一批政令,旨在迅速稳定局势,巩固权力,并勾勒出新朝的施政轮廓:
“第一,稳定朝局。汴梁百官,各安其位,凡尽心王事者,皆录其功。然,各部院司,需限期呈报近年政务得失、钱粮出入,由寇相、李相总领,会同三司,详加核查,厘清积弊!” 这是要借助文官体系自身的力量进行内部整顿,既显示信任,也隐含威慑。
“第二,巩固边防。北疆、西线诸军,功勋卓着,然不可因功生骄。各军主将,需更加勤勉,严加操练,加固防务。辽国、西夏,其心叵测,绝不可因国内之变而有丝毫松懈!杨延训所部,暂驻黄河沿线,听候调遣。” 军权,是他权力的根基,必须牢牢掌控,并保持对外威慑。
“第三,与民休息。去岁西线用兵,虽拓土千里,然亦耗费巨大。传令各路边州,减免今岁三成赋税,与民休息。新附之灵、夏等地,尤需善加抚慰,轻徭薄赋,使其尽快归心。” 这是收取民心,稳固统治基础的必要举措。
“第四,唯才是举。命吏部、兵部,会同两府,察举下贤能,无论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忠于王事者,皆可量才录用。尤其边地州县,需选派干练之臣前往治理。” 这是他打破门第之见,培植自身班底,同时安抚士饶重要一步。
一条条政令,清晰明确,既有对旧有秩序的承认与利用,也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决心。既照顾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和面子,也丝毫不放松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与稳定。
寇准、李迪等文臣听着,心中稍安。这位新任摄政王,并非一味倚仗兵权的莽夫,其施政方略老辣周全,颇有章法,让他们看到了王朝平稳过渡的希望。
而杨延光、王贵等北疆旧部,更是心潮澎湃。他们追随杨延昭,从边关一路走到这权力的顶峰,如今亲眼见证其执掌乾坤,开创局面,与有荣焉之余,也更坚定了誓死效忠的决心。
新朝的气象,就在这定州城摄政王府的第一次正式议事中,悄然奠定。一个由军功勋贵与部分文臣联合,以摄政王杨延昭为核心的全新权力格局,已然形成。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开始。执掌一个庞大的帝国,远比打赢一场战争要复杂得多。朝堂之上的博弈,四方藩镇的观望,乃至境外强敌的试探,都将是这位新任摄政王必须面对的挑战。下棋局,已然铺开,执子者,能否真正做到举重若轻,落子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