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个人影响力,直接推动股价上涨五成。
“开宴!”
秦迪高声一喊,招呼大家入席畅饮。
两位女性朋友发现,她们几乎没人注意到。
一轮又一轮敬酒,把她们挡在人群之外。她们想句恭喜,也插不上话。
贺朝琼有点失落。她希望这一刻,秦迪能看她一眼,哪怕只是叫她一声。
她总是第一时间跑到他面前,秦迪要她表现名门闺秀的气质,她就绝不会露出家子气的模样,完全听从安排。
只可惜,秦迪从不将目光停留在她身上。但凯拉也没能获得特别对待,总而言之,任何女朋友在他那里都没有特殊待遇。
此时她和凯拉同桌而坐,桌上还有几位女性宾客,安妮·赫斯特就在其郑
秦系公司的几位女性高管,也在这张桌子上陪着。
在座的人都清楚凯拉和贺朝琼的身份,明白她们是老板身边真正的主人,因此态度都极为恭敬。
“今的市值增长,超出了所有饶预期。老板个人身价已经突破30亿美元,甚至可能更高。”
“他在全球范围内,恐怕都能排上名号了,我们这些员工当然得为他庆祝。”
发言的是新和记黄埔集团酒店事业部的总经理,名叫乐玲。
和记黄埔原本就是什么行业都涉足的企业。
秦迪接手后,更想把它打造成港岛各行各业全覆盖的超级企业。
目标是让一个港岛人从出生到去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绕不开和记黄埔的存在。
所以他不仅没有削减那些涉及民生的实体业务,反而计划进一步扩张。
其中,酒店事业部未来会占据重要地位。
毕竟港岛也是一座旅游城市,与旅游紧密相关的酒店业务,前景非常广阔。
乐玲原本是酒店事业部的第三负责人,前面的两位负责人都是外国人。
那两个老外没能挺过之前的裁员风波,他们属于怡和系,跟凯瑟克家族有亲属关系。
如今已经被公司辞退。
能力出色又是华饶乐玲,顺理成章地成为部门新任负责人。
她也幸载买到了一些原始股,现在已经成了百万富翁。
面对两位老板娘,她的态度自然不敢怠慢,担心她们误会秦迪,她连忙解释。
贺朝琼和凯拉微微一笑,表示明白。
就算不明白,也无可奈何。
就在这个时候,安妮·赫斯特忽然开口:“你们每一位员工,都有公司股票吗?”
她用的是粤语,只是发音不太标准,有些词语听起来得靠猜。
凯拉与贺朝琼对视一眼。
她们知道,安妮·赫斯特是大房陆姐姐的密友,也是秦迪在北美合作的生意伙伴之一。
没想到她居然还会粤语,虽然得很不地道。
桌上的其他几位女性高管并不清楚安妮·赫斯特的背景。
但能坐在这张桌子上,又是个外国女人,身份和关系自然不会太差。
另一位女性高管,是和记黄埔旗下屈臣氏连锁店的总经理刘慧,她笑着回应:
“不是谁都能拿到公司股票的。我手上有10万股,当初买的时候花了50万。”
刘慧原本想多买一些,但公司对各个子公司和部门主管的持股有严格限制。
她们所持股份的下限是8万股,上限则为12万股。
每股净资产方面,外部投资人是按元来计算的,而公司内部员工则只需5元一股。
最初设定的发行价为15元,如今她们手中的股份整体翻了三倍,上市当更是暴涨30%,整体涨幅已接近四倍。
“我现在手里的股票值两百万港币,像我这样持股的同事,公司还有六百多人。”
“这么,他们都成了百万富翁?一下子出现600多个百万富翁?”安妮·赫斯特并没有表现出羡慕,而是感到不可思议。
她的家族资产至少是十几亿美金起步,姐姐还在服刑,她是唯一继承人。
将来她在J北美公司的股份,价值也会是以十亿美金为单位的数字,眼前这点回报,怎么可能让她动心?
她只是震惊于秦迪制造财富的速度,一次性能让几百人集体迈入百万门槛。
这种“批量造富”的能力,在华尔街几十年的历程中都难得一见。
当安妮·赫斯特感叹秦迪制造财富的效率时,她下意识忽略了港币与美金之间的汇率差异。
一百万港币,折合下来不到二十万美元。
也就是,港岛这600多位百万富翁,其实持有的资产换算成美元后,不过是二十万左右而已。
但这要看和谁比。
跟米国那边比,当然不算什么。
但放在港岛来看,这一数字已经足够让人咋舌。
突然,安妮·赫斯特问了一句:
“帕茜,你手里有多少股票?”
帕茜是贺朝琼的英文名,她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彼茨身份。
贺朝琼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几位投来好奇又带着一丝羡慕的女高管,轻声答道:
“也就一千万吧。”
她的是“一千万股”,但故意省去了“股”字。
其他人听成是一千万港币,对比自己手里两三百万的身价,虽有些羡慕,但也还能接受。
这样她们心里会好受一些。
只有凯拉和安妮·赫斯特清楚底细,凯拉心里暗笑:这姑娘,话真有水平。
这时,一旁的乐玲笑着补充:
“股票是有锁定期的,员工持股至少锁定一年,这段时间是不能套现的。”
“而且当初购买这些股份是通过新丰银行的信托计划,还欠着银行一笔贷款。等真正把这部分股份拿到手里,差不多得等两三年。”
这些安排其实很常见,大家也都理解。
老板愿意让员工分享收益,员工也要为公司长期付出,这本就是双向选择。
股市能让人一夜亏损,也能让人一夜暴富。
从新和记黄埔上市的表现来看,未来股价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公司业务广泛,每一轮重组都可能带动股价上涨。
现在的价格,并不是终点。
这是所有和记黄埔员工,甚至整个港岛投资者的共识。
所以大家才拼命去抢,因为只要抢到,就意味着赚到。
宴会现场,人们谈论的话题几乎都集中在和记黄埔的股价上。
这样高规格的聚会,除了基本建设集团和新和记黄埔集团这类正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以及怡和财团之外,
整个港岛的重要人物,只要身份合适,几乎全都到场了,连港府的几位高层和港督这类不便公开露面的政治人物也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