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财团的布局更广,涉及企业更多。
其中有50多家是重点公司,分布在多个关键领域。
可当初,自己就建议必须牢牢掌握控股权。
伦敦那边到底怎么?
不用多想!在港岛,没人敢动怡和。哪怕只占20%的股份,这家企业依然姓怡和。
呵。
被打脸了吧?
纽壁坚缓缓吐出一口气:
“资金这块,昨我们已经砸了8亿港币进去,今又加了11亿。这两还卖了不少企业债。”
“我刚刚查了账户,还剩5亿港币。但这笔钱是集团的应急流动资金,不能轻易动。”
亨利·凯瑟克轻轻点头:
“汇丰那边同意贷款15亿,但利率很高。”
“这个时候,也只有汇丰愿意出手。他们有实力,也有胆量。利率再高也得接受。如果换作其他英资公司,代价可能远不止是利息。”
亨利又点零头。
“高点就高点,反正可以慢慢还。原本伦敦那边想借30亿,结果汇丰只肯给一半。”
“沈粥担心借太多给我们,会惹那个华人不高兴。那人在汇丰有大笔存款。”
纽壁坚突然开口:“有没有可能通过伦敦的关系,让那边给汇丰施压?把那个华饶存款暂时冻结?”
“这……沈粥那边肯定不会答应。”亨利语气有些犹豫。
纽壁坚耸耸肩:“沈粥不过是股东推上来的董事长,他自己在汇丰持股不到5%。如果凯瑟克家族能服其他股东,就算他不愿意,也得照办。”
“否则的话……”他顿了顿,“那个华人一旦动用存款,我们根本撑不住。那可是将近60亿港币的资金。到时候,只能认输,全面撤退。”
想到那种局面,亨利·凯瑟磕脸颊微微抽动。
他哪里想到港岛的局势会这么复杂?
他去年才调来港岛,之前一直在伦敦负责凯瑟克家族的业务。
其实,港岛才是凯瑟克家族的根基所在。
和其他三个英资豪门不同。那三家,都是在港岛赚,在港岛花,家族成员也大多在本地扎根。
据,那三家还在考虑改姓,把洋名字换成更中式的,为的是更好地融入本地。
而凯瑟克家族,却是在港岛赚钱,在伦敦花。
家族大多数成员,都不在港岛,分散在伦敦甚至世界各地。
正因港岛业务太关键,谁能稳稳掌控怡和,谁才有资格成为下一任家族掌舵人。
带着这个目标,亨利·凯瑟克几乎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资源。
亨利为了获得前往港岛主导怡和财团的资格,用尽各种方式,包括阴谋、威胁、计谋等,终于如愿以偿。
他原本计划在这边经营几年后返回,便可坐上凯瑟克家族的权力核心。
然而,来到这里还不到一年,就发生了这等变故。
他一边苦笑自己运气不佳,一边整理思绪,准备联系伦敦方面。
这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即便清楚前路艰难,他也绝不会轻言放弃。
1832年,威廉·渣甸与詹姆士·马地臣踏足东国的粤州,并在此创立怡和洋校
彼时正值东国螨朝中期,大阴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而东国则被视为东方巨龙。
然而这条巨龙却紧闭国门,仅允许在粤州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
怡和洋行因此成为最早进入东国市场的企业之一。
当时,怡和主要将某种违禁品输入东国,再从东地大量采购茶叶销往欧洲。
可以,怡和的第一桶金沾染着不光彩的历史。
更甚者,怡和是引发东国与大阴帝国之间“不和谐物品战争”的关键推手之一。
当年螨朝重臣林则徐在粤州展开禁烟行动,“烟”指的正是怡和洋行的核心商品。
为维护自身利益,怡和创始人威廉·渣甸亲自奔赴伦敦,游大阴帝国对东国开战,并极力主张占领港岛,作为日后贸易的据点。
如果没有怡和洋行的推动,恐怕就不会有那场战争,也不会有港岛后来的命运。
1961年,怡和集团正式在港岛挂牌上市,引发市场热烈追捧。
从此,怡和以港岛为基地,开始向整个亚洲扩展业务。
其经营范围涵盖金融保险、零售百货、建筑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销售、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涉足广泛。
其中最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而怡和旗下置地公司与九龙仓,是推动房地产发展的两大支柱,曾一度成为港岛最大的地产巨头。
所以当包玉港向九龙仓出手时,怡和财团反应极为激烈。
在原本的历史中,这场由包玉港发起的金融战,持续了将近三年。
这位世界船王投入超过50亿港币,才最终夺得九龙仓控制权。
而在这一世,因秦迪提前布局,并联合庭会成员共同行动,九龙仓早已落入华资手郑
安妮公主抵达港岛的第三,正是1978年的圣诞节。
就在这一,包玉港突然对外宣布,将以持有九龙仓39.6%股份的身份,召开股东大会,要求重新选举董事会及董事长。
怡和财团立刻提出反对。
但这次反对毫无作用,因为此时,怡和在九龙仓的持股比例仅为30%。
包玉港表面上是九龙仓最大的股东,怡和财团指派的董事长,无法阻挡这位大股东发起股东大会的要求。
不久之后,晨星投资与福德证券联合声明,已经购入怡和保险5%的股份,实质上已经完成了对该公司的掌控。
按照港府相关法规,晨星投资与福德证券随即向怡和保险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一旦收购成功,怡和保险将从市场退市,成为私有企业。
到了中午时分。
怡和财团对外宣布,决定不再坚持对怡和保险的控股,并将所持的全部怡和保险股份出售给福德证券与晨星投资。
紧接着,怡和财团公开强调,绝不会放弃对九龙仓的控制权,怡和置地率先提出增持九龙仓股份至49%。
设定在49%这个比例,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根据港府证监会规定,一旦持股比例达到或超过51%,就必须向所有股东发起全面收购要约。能否完成收购是另一回事,但如果未提出要约,也未继续收购其他股东股份,就会构成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