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如糖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唯一没赚到钱的是秦迪本人。

但他也因此避开了税负,又能把资金大部分带回港岛使用。

算是三方共赢的局面。

只是汇丰获利最大,高·盛其次,秦迪只拿到了避税的好处。

“当然确定。美国政府的税务部门太贪婪。我要是正常申报,税太高了。”

秦迪耸了耸肩。

“这么多钱干什么不好?非要便宜了米国政府,还不如让汇丰银行赚这笔钱。”

“哈哈!”沈粥笑得很开心,“对!您得太对了。钱当然不能便宜那些无耻的米国政府!一点没错!”

在大阴帝国的民众面前,骂几句米国佬永远不会错,总能到他们心坎里。

更何况沈粥这样出生在殖民地的老一辈大阴帝国人。

“我以我的名义担保!秦生你的这笔贷款,我们一定批最高的额度!至少65亿港币的授信没问题!”

既然对方大大方方地送钱来让汇丰赚,沈粥自然也愿意大大方方地给回报。

但这个“回报”,并不是秦迪主动送上门来的真正目的。

“嗯……”秦迪点头,“这是我今来找您的第一件事。”

听他这么一,沈粥才想起来,秦迪一开始就今有两件事要谈。

第一件,对汇丰来是大好事。

光是这一单,利润就有好几个亿港币。

那第二件呢?

看着秦迪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

老江湖沈粥立刻意识到。

第一件事,或许只是个诱饵,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这第二件事。

沈粥神色一正:“请讲。只要是能帮得上忙的事,我和汇丰一定全力配合。”

他猜得没错。

第二件事,才是秦迪今真正的目的。

前面那单大生意,只是铺垫而已。

“第二件事对您和汇丰来很简单,我想从汇丰手里买一些股票。”秦迪笑着。

“股票?要买汇丰的股票吗?这个有点麻烦。至今还没有哪个华人能拿到汇丰的股份。不过我可以想想办法……”

沈粥一时犯了难。

秦迪想拿这种股份,哪怕只是一点点,也非常难办。

你这是给我出难题啊!

沈粥心里有些不太高兴。

但他还在犹豫时,秦迪却连忙摆手:“不是不是不是……我不是要买汇丰的股票。”

不是买汇丰的股票?

沈粥松了口气。

要是秦迪真的坚持要买汇丰的股份,那对他来是个两难的选择,甚至可能连这笔钱都不想赚了。

当然……如果秦迪愿意花十几亿美金来买,也不是完全没得谈。

毕竟,资本家嘛。

只要给钱,连绞死自己的绳子都能卖。

看到沈粥如释重负的样子,秦迪心中暗笑。

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故意得模棱两可,让沈粥误会自己对汇丰股份有兴趣。

其实,他对汇丰的股票并不感兴趣。

至少现在不感兴趣。

因为就算汇丰愿意卖,又能拿到多少呢?

最多不过0.1%,或者稍微多一点。再加一点,或许能换一个汇丰董事的头衔。

这种级别,对汇丰而言毫无分量,又有什么意义呢?

另一个时空里。

未来,李跑跑、包船王等顶尖华商纷纷进入汇丰董事会。

但汇丰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足够股权,不是实权董事,所谓“董事”不过是虚名罢了。

“1973年,汇丰银行拿出一笔资金,拯救了和记黄埔。”

看到沈粥因自己一句话而有些慌乱,秦迪这才不急不缓地继续。

“之后,汇丰拿到和记33.65%的股份,成为主要股东。”

“这件事,我是在报纸上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提到和记黄埔这个名字。

沈粥神情微微一变。

不是冲着汇丰去的?

居然是这家公司?

他目光沉了几分,看着秦迪:“你要动和记黄埔?”

秦迪点头。

和记黄埔是香3.9江最老牌的洋行之一,仅次于怡和。

它由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合并而成。

背后由大阴帝国的祈德尊家族掌控。

上世纪60年代,这家人野心勃勃,瞄准港岛地少人多的局势,又赶上股市大涨,不断并购扩张,一度控制超过360家公司。

他们将黄埔船厂迁往青衣岛,腾出的大片土地转作地产开发。

只是扩张太猛,收购的公司多数财务状况糟糕,即使股市赚了不少,也难填窟窿。

1973年,先是港岛股市暴跌,接着又是全球能源危机,和记黄埔陷入资金困境。

这时,汇丰出手,注资数亿港币,换取了和记33.65%的股权,成为大股东。和记与黄埔公司随即分家。

1977年,两家公司再度合并,组成新的和记黄埔,但连年亏损不断。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家公司仍掌握大量优质资产。

系统在金融行业的任务中提到,和记黄埔正是李跑跑后来崛起为顶级大亨的关键跳板。

秦迪已经盯上这块“肥地”。

1978年9月5日。

秦迪来到半岛酒店。

他赴藿一东之约,要与几位老前辈喝茶聊。

当一早。

继前日两个爆炸性新闻后,《日报》又放出一个“重磅”。

这次的“新闻”不是真正的新闻。

是新版《日报》开始收费后,15来的销售数据总结。

这篇报道中,《日报》对外公布:

自改版收费以来,已出版15期。

总销量达501万份!

《日报》昨创下平均日销量新高,达到44.5万份,远超日常的33.4万份,最低也曾维持在28.1万份。

这份成绩出现在它连续发布两条震撼新闻之后,全港岛为之震动。

港岛人口不过四百八十万,它却能卖出四十四万五千份,几乎每十个居民中就有一人购买。

这种现象级表现,迅速引发各界关注。

不仅媒体圈炸锅,娱乐圈、商界乃至政界人士都开始紧盯这份报纸的一举一动。

报纸是舆论工具,是话语权的核心。

《日报》的崛起,意味着一个既能影响大众,又能打动精英的新势力正式登台。

这比之前任何一份报纸都更具穿透力,影响力超过曾经的港岛龙头《东方日报》。

娱乐行业的人关注,是因为它可以直接左右艺人作品的评价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