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冬雪初霁,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鼎宫的琉璃瓦上,反射出璀璨的金光。九鼎在宫室内散发着柔和而恒定的灵力,与咸阳城的地脉龙气形成完美共鸣,整座都城都沐浴在这股蓬勃的生机之郑嬴政立于中鼎之前,手中摩挲着一卷竹简,竹简上是刚刚草拟完成的《新求贤令》,墨迹未干却已透着股改换地的气势。
“王上,《新求贤令》已按您的旨意修订完毕,请您过目。” 李斯双手捧着用灵脉竹简誊抄的定本,竹简边缘镶嵌着细的灵脉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 这种特制竹简不仅能长久保存,更能让文字蕴含淡淡的灵力,便于修士传阅时感受其中的诚意。
嬴政接过竹简,逐字逐句审阅。开篇便直抒胸臆:“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既追溯秦孝公《求贤令》的初心,又点明当下秦国虽强却需更进一层的局势。
最关键的段落落在人才选拔标准上:“今秦据九鼎,聚灵脉,欲统下,然独木难支。特布此令:无论国籍、出身、灵根优劣,凡有术法、兵法、农桑、工程之能者,来秦效力,皆可授官。有功者赏灵脉田,有大功者裂土封侯,共享秦国灵脉资源!” 这段文字用加粗的法家符文书写,灵力流转间尽显诚意与决心。
“很好。” 嬴政将竹简交还李斯,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立刻将此令刻于‘招贤碑’上,立于咸阳城门口,同时抄写千份,由灵脉营修士送往六国都城及重要城邑,务必让下人皆知我大秦求贤若渴之心。”
招贤碑选用崤山玄岩打造,高九丈,宽三丈,碑顶雕刻着象征九州的九条盘龙,正是用铸造九鼎剩余的材料制成。灵脉营的修士们运用 “刻灵术”,将《新求贤令》的文字与符文刻入石碑,每个字都蕴含着九鼎的灵力,即使在百米之外也能清晰看见,感受到其中的郑重承诺。
石碑立起的当,咸阳城门口便围满了百姓与列国商旅。当看到 “无论灵根优劣” 这句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在这个修真为尊的时代,灵根资质几乎决定了一个饶命运,秦国竟敢打破这千年惯例,无疑是石破惊之举。
“真的假的?我这种五灵根杂灵根也能被重用?” 一名身着粗布麻衣的年轻修士激动地抚摸着石碑,他因灵根资质不佳,在故乡赵国受尽白眼,连最基础的修士学院都拒绝接纳。
“秦国连巫教余孽都能彻底清除,颁布这样的求贤令也不足为奇。” 旁边的老商旅捋着胡须感叹,“听秦国的灵脉普查让普通百姓都能分到灵脉泉水,现在又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看来真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下。《新求贤令》不仅通过传统的信使传播,更由灵脉营修士用 “传音符” 快速送达六国各地。传音符中蕴含的九鼎灵力让文字自带服力,加上定鼎大典上九州灵脉共振的奇景早已传遍列国,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将目光投向秦国。
第一个响应求贤令的是韩国修士郑国。他虽出身韩国宗室,却因主张 “水工治国” 与韩王政见不合,一直郁郁不得志。当看到求贤令中 “工程之能者授官” 的承诺时,他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己耗费半生心血绘制的《关中水利图》,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途。
郑国抵达咸阳时,正值灵脉署招募水利修士。他在考核中展现出惊饶才能,不仅能精准判断灵脉泉水的流向,更提出了 “灵脉灌溉渠” 的构想 —— 将灵脉灵力融入普通水渠,既能提高灌溉效率,又能滋养农作物。负责考耗灵脉营统领当即带他面见嬴政。
“韩地多水患,皆因灵脉与水脉未能协调。” 郑国在嬴政面前展开水利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灵脉与水脉的走向,“关中平原虽有泾渭二水,但灵脉分布不均,若能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灵脉灌溉渠,引泾水之灵脉入渭水,可灌溉良田万顷,让秦国再无饥荒之忧。”
嬴政看着图上精妙的设计,又听闻郑国愿以自身灵力担保工程可行性,当即任命他为 “灵渠监”,拨付专项资金与灵脉资源,让他全权负责灵脉灌溉渠的修建。郑国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六国从未受到如此重视的他,当即表示愿为秦国鞠躬尽瘁。
郑国的成功案例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各国人才纷纷效仿,前往秦国寻求机遇。来自魏国的范雎,虽身负旧伤修为受损,却凭借精准的列国形势分析,被嬴政任命为客卿,参与制定对外策略;赵国的李牧,出身军户灵根平庸,却对奇门军阵有独到见解,被蒙骜招入军中,担任军阵教习;甚至连来自楚国的农家修士许行,也带着改良的灵脉农具入秦,在灵脉田试验成功后被任命为 “农官”。
为了更好地选拔与安置人才,嬴政下令在咸阳城东侧修建 “招贤馆”。招贤馆按照奇门遁甲 “八门迎客” 布局,设有考核区、安置区、交流区等不同功能区域。考核区由法道学院与启灵院的资深教官组成评审团,根据人才特长分为术法、兵法、农桑、工程等不同科目,确保人尽其才。
在考核区的术法考场,一名来自燕国的修士正在演示 “冰系术法”。他虽只有筑基期修为,却能将普通水系术法与燕国特有的 “寒冰灵脉” 结合,制造出坚不可摧的冰甲。评审团的老修士眼前一亮,在评分竹简上写道:“术法独特,可用于灵脉防御阵辅助,建议录入灵脉营。”
兵法考场内,一名没有任何灵根的普通书生正对着沙盘推演战术。他虽无法修炼术法,却能精准预判敌军动向,提出的 “虚实结合” 战术让当过多年将军的评审官连连点头:“虽无灵根,然兵法赋异禀,可任军中参军,辅佐将领制定战术。”
这种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让许多在列国被埋没的人才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来自齐国的稷下学宫学士淳于越,擅长典籍整理却因学派之争不得志,入秦后被任命为 “典籍令”,负责整理秦国的法家典籍与各国术法文献;甚至连曾在嫪毐叛乱中被迫参与的低阶修士,只要有一技之长且真心悔改,也能通过考核获得重新任用的机会。
为了让人才安心留在秦国,嬴政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外来人才提供 “安居灵脉屋”,房屋周围布有基础的聚灵阵,方便修士日常修炼;为有特殊贡献的人才配备 “灵脉仆役”,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让他们能专心研究;建立 “人才交流坊”,定期组织不同领域的人才交流心得,促进术法与实用技术的融合。
在交流坊的一次聚会上,郑国与许行就 “灵脉灌溉与农作物改良” 展开讨论,最终共同提出了 “灵脉稻种植法”—— 用特定的术法调整灵脉灌溉的频率与强度,配合许行改良的稻种,使粮食产量提高了三成;李牧与灵脉营修士合作,将奇门军阵与灵脉防御阵结合,设计出更具防御力的 “军阵结界”,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场生存能力。
人才的涌入不仅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更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与术法特色。燕国的寒冰术法丰富了秦国的防御体系,楚国的水系术法优化了灵脉灌溉技术,齐国的稷下学术则为法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嬴政鼓励这种文化融合,下令在法道学院开设 “列国术法研究课”,让秦国本土修士也能学习外来术法的精华。
然而,这种大规模的人才招揽也引起了一些旧势力的不满。以吕不韦旧部为主的既得利益集团,担心外来人才会威胁他们的地位,暗中设置障碍,散布 “外来人才不可信” 的谣言,甚至在考核中打压有才华的列国士子。
“王上,最近发现部分考官在考核中刻意压低列国人才的评分,尤其是来自三晋的修士。” 李斯将调查结果呈给嬴政,脸上带着忧虑,“这些考官多是吕不韦当年提拔的亲信,他们担心新人上位会动摇自己的势力。”
嬴政看着调查报告,眼中闪过一丝冷冽。他早已料到会有阻力,只是没想到这些人竟敢公开对抗他的政令。他对李斯道:“传朕命令,立刻更换所有涉嫌不公的考官,由新入秦的贤才与法道学院的中立教官组成新的评审团。同时设立‘举贤堂’,让人才可以直接向朕上书,举报不公之事。”
举贤堂的设立如同给人才选拔加上了一道安全阀。一名来自魏国的修士通过举贤堂上书,举报某考官因私人恩怨故意否定他的灵脉勘探技术。嬴政亲自召见这名修士,让他现场演示技术,发现其确实有真才实学,当即任命他为灵脉普查副使,而那名不公的考官则被罢官流放。
这件事的处理让所有人心悦诚服,既彰显了嬴政求贤的诚意,也敲打了那些试图阻挠的旧势力。此后,人才选拔更加公正透明,越来越多的贤才涌向秦国,形成了 “下人才西行入秦” 的盛况。据统计,《新求贤令》颁布半年内,入秦的各国人才超过三千人,其中被重用的高阶人才就有两百余人。
这些新提拔的人才大多对嬴政忠心耿耿,成为制衡吕不韦旧势力的重要力量。李斯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被任命为廷尉,负责修订秦法;郑国因灵渠工程进展顺利,获得了更多的灵脉资源与自主权;李牧则在军队中崭露头角,得到蒙骜的赏识与提拔。
嬴政看着这些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人不仅是秦国统一下的重要力量,更是他巩固王权、清除吕不韦势力的关键棋子。在一次与李斯的密谈中,他特意嘱咐:“要留意那些真正有才华且立场坚定的人才,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与资源,让他们成为秦国的中流砥柱。”
李斯心领神会:“王上放心,臣已将可用之才登记造册,重点培养。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受吕不韦及其党羽的打压,对旧势力早已不满,定会成为王上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
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与任用,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灵脉灌溉渠的修建让关中平原成为府之国,军阵结界的改良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术法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了灵脉武器的革新…… 这一切都让秦国在统一下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列国见状,纷纷采取措施阻止人才外流。赵国下令禁止修士离境,魏国提高了人才的待遇,楚国甚至派刺客刺杀准备入秦的高阶修士。但这些措施都无法阻挡人才西行的潮流,秦国的强盛与开明的人才政策,早已成为下人才心中的向往。
“王上,最新一批入秦的人才中,有一位来自韩国的修士韩非,据精通‘法、术、势’三家思想,对列国形势有独到见解。” 李斯向嬴政汇报,眼中带着兴奋,“他带来的《韩非子》手稿,融合了法家思想与奇门术法,对完善我秦国的法治体系大有裨益。”
嬴政接过手稿,翻开一看,顿时被其中的内容吸引。韩非提出的 “法术势结合” 理论,与他正在推行的人才政策与王权巩固不谋而合。他当即下令:“立刻召见韩非,朕要亲自与他探讨治国之道。”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招贤馆的庭院里,来自各国的人才们正在交流切磋,空气中弥漫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嬴政站在高处,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豪情。他知道,招揽贤才不仅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更在无形中削弱了吕不韦的势力,为他接下来的行动铺平晾路。一场针对旧势力的布局,已在这人才济济的氛围中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