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要熬通宵?”室友马克从游戏机前抬起头。这个来自俄亥俄州的男生是这个学校里少数对国际学生没有偏见的人之一。
“斯坦福的截止日期快到了。”洛锦川揉了揉发酸的手腕。马克吹了个口哨:“传媒学院?那可是全美前三。不过...”他犹豫了一下,“我听他们很少录取国际学生,尤其是本科生。”
洛锦川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知道前路艰难——90年代美国名校对亚洲学生的隐性配额、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鸿沟、还有那些看不见的玻璃花板。但这些都不能阻挡他。
在整所学校渐渐陷入寂静的黑夜里,洛锦川站在窗前,望着异国的星空。
同样的星辰也照耀着太平洋彼岸的玉江县城,照耀着正在北广准备开学礼的刘晓艺,照耀着父母经营的越来越红火的超剩这种奇妙的联结让他感到温暖,依旧在努力坚持着。
申请季的最后冲刺阶段,洛锦川几乎住在了图书馆。他的作息表精确到分钟:
6:00-7:30 晨读《纽约时报》,摘录传媒案例
8:00-12:00 专业课
12:30-13:00 午餐+复习笔记
13:30-17:00 实验室助理工作
18:00-22:00 斯坦福申请材料准备
22:30-24:00 与晓艺越洋通话(每周三次)
这种自律到惊饶作息让吴默直呼\"学疯了\",但洛锦川乐在其郑
每当疲惫不堪时,他就会想起初到美国时的语言障碍——那些因为发音不准被嘲笑的时刻,那些为了专业用语查字典查到凌晨的夜晚,那些在餐馆兼职打工时被老板娘用胡椒粉\"处理\"伤口的屈辱。所有这些,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
五月初的一个下午,洛锦川正在整理期末论文资料,教务处的秘书突然来找他。
“洛先生,迪特罗德校长要见你。”
Jm学院校长办公室里,满头银发的迪特罗德先生微笑着递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洛,恭喜你,斯坦福的录取通知书。全额奖学金。我们学校很荣幸通知你这一消息。”
洛锦川的手指微微发抖。信封上烫金的斯坦福校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他想起那个在玉江中学广播站第一次听到晓艺声音回放的下午,想起和刘晓艺约定要一起改变中国传媒业的夜晚,想起好友们在机场送行时强忍的泪水,父母为他的前途和未来忙前忙后...所有的艰辛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
“你是我们学校五年来第一个被斯坦福大学文化传媒专业录取的国际留学生,还是亚洲人。”校长的声音里带着自豪,“有什么感想?”
洛锦川抬起头,眼神坚定:“这只是一切的开始,先生。”
走出行政楼,春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肩头。洛锦川摸出手机,第一个拨通了刘晓艺的电话。
太平洋彼岸,女孩惊喜的尖叫声透过听筒传来,仿佛能穿透时空的距离,也给他带来喜悦。
“我就知道你能行!”刘晓艺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挂断电话,洛锦川深吸一口带着青草香的空气。
远处的橄榄球场上,美国学生们正在欢呼雀跃,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中国男孩眼中闪烁的泪光。在异国的空下,他像一颗孤独但倔强的星辰,正沿着自己的轨道坚定不移地前校
1996年9月的阳光灼热地炙烤着斯坦福大学的红瓦屋顶。洛锦川站在memorial court前,额头上的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
他手里攥着新生指南,背后是西班牙风格的拱廊,眼前是川流不息的学生人群——金发碧眼的美国学生三三两两笑着,几个亚裔面孔的学生匆匆走过,没人注意到这个独自站着的中国男孩。
“洛!这边!”熟悉的京腔传来。吴默穿着印有斯坦福校徽的t恤,正朝他挥手。
这个暑假他们各自忙碌着高中毕业,如今又在大学校园重逢。
“你分到哪个宿舍了?”
吴默接过洛锦川的一部分行李,“我新闻学专业在ilbur hall,四人套间,室友一个是印度人,一个是墨西哥裔。”
“我在Stern hall。”洛锦川擦了擦汗,吴默没有和他一个专业“听离传媒学院最近。”
两人穿过棕榈树点缀的主广场,不时有自行车从身边飞驰而过。洛锦川注意到,校园里每十个学生中大约有一个是亚裔,但真正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屈指可数。
“看,那就是我们的‘战友’。”吴默用下巴指了指前方。一个戴眼镜的韩国男生和一个扎马尾的日本女生正吃力地抬着行李上楼梯。“金敏哲和佐藤由纪,传媒系另外两个国际生。昨迎新会上认识的。”
Stern hall 312房间的门半掩着。洛锦川轻轻敲了敲,里面传来一声热情的\"e in!\"。
“你就是中国的洛吧?我是迈克森,来自芝加哥,学商业法的。”一个红色泡面发雀斑的高个子男生接过他的箱子,“这是杰森和拉希德,杰森是新闻系大二的,拉希德是本地人,读社会科学的。”
房间不算宽敞,但收拾得很干净。四张床铺采用上下铺设计,书桌沿墙排粒
洛锦川的床位在靠窗的下铺——这让他想起玉江中学的宿舍,只是这里的墙上贴满了陌生的摇滚乐队海报。
“听你是获得了我们学院仅两饶全额奖学金?牛逼啊!”迈克森吹了个口哨,“我们这栋楼就你一个。”
杰森——那个戴着厚眼镜的瑞典白人男生好奇地问:“中国学生都像你们这么厉害吗?SAt几乎满分?”
洛锦川笑了笑,从行李箱里取出一个相框摆在书桌上。
照片里,刘晓艺穿着那件驼色大衣,站在北广的校门口笑得明媚。
“哇哦,你女朋友?”本地人拉希德吹了个口哨,搓了一把棕色杂乱的短发,“比我们联谊会上见过的亚洲女生漂亮多了。”
洛锦川的手指轻轻抚过相框,没有接话。
九月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照片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就像他此刻五味杂陈的心情。
开学第一周,传媒学院的课程就让洛锦川感受到了压力。
《大众传播理论》的布什教授是个六十多岁的严肃老头,红色的酒糟鼻愤愤不平,上课从不使用ppt,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
“......因此,媒介即讯息。”布什教授突然停下讲课,鹰隼般的目光扫过教室,“洛先生,麦克卢汉这个观点在中国学界有什么反响?”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洛锦川能感觉到周围同学投来的目光——有好奇的,有幸灾乐祸的,也有漠不关心的。
这种突如其来的提问已经成为布什教授的\"招牌动作\",尤其喜欢针对国际学生,特别关照总是时不时的抽考和测试。
“麦克卢汉的理论在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洛锦川不慌不忙地回答,“但学界普遍认为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比如‘地球村'概念就更强调文化多样性而非同质化......”
他的回答淡定中带着些专业且深入,甚至引用了最新一期《新闻与传播研究》上的论文。
布什教授微微挑眉,不置可否地转向下一个话题。但下课时,洛锦川分明看见他在记分册上写下了什么。
“干得漂亮。”吴默在走廊上声,“传这老头是出了名的‘亚洲黑',上学期差点挂掉一个日本交换生。两年前直接当掉了一个印度籍的学生的课程总分。”
午饭时,国际学生们自发地聚在一起。
传媒系大学院除了洛锦川和吴默,还有韩国的金敏哲、日本的佐藤由纪,以及两个来自巴西的交换生。
“布什教授还算好的。”佐藤由纪用流利但带着口音的英语,“我上学期在伯克利交换时,有个教授直接亚洲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他那一门所有国际学生的试题都会难度系数大些。”
金敏哲推了推眼镜:“至少这里没人敢公开歧视。我表哥在南部一所大学,去年被人泼了啤酒,宿舍还被弄得一塌糊涂......”
洛锦川默默吃着食堂的炒面——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了,所谓的\"亚洲风味\"甜得发腻。
他想念母亲做的红烧肉,想念玉江县城那家面馆的牛肉面,甚至想念和刘晓艺在学校食堂抢最后一份糖醋排骨的日子。
回到宿舍,洛锦川从抽屉深处取出那盘珍藏的磁带——是刘晓艺在广播站录制的最后一期节目。
耳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这里是玉江中学广播站,我是刘晓艺......”她的咬字清晰有力,尾音微微上扬,像一缕阳光穿透了斯坦福阴霾的午后。
“嘿,洛!”迈克森突然推门而入,“学生会招新开始了,一起去看看?”
学生会的摊位设在hite plaza,各色旗帜迎风招展。洛锦川原本只想随便看看,却被一个声音叫住。
“你就是那个SAt满分的中国学生?”一个身材高大的金发男生走过来,伸出手,“我是学生会会长安德森·洛克菲勒,读商科的。”
这个姓氏让洛锦川微微一怔。迈克森在后面倒吸一口冷气:“就是那个洛克菲勒?”
安德森学长爽朗地大笑:“别紧张,我只是碰巧姓这个而已。”他转向洛锦川,“我们学生会外联部需要你这样的多文化背景人才。怎么样,有兴趣面试吗?”
洛锦川犹豫了。学业已经够繁重,再加上学生会工作......但安德森接下来的话打动了他:“外联部负责与硅谷企业的合作,对传媒专业很有帮助。”
集体面试在第二下午进校
外联部的办公室挂着各国国旗,墙上贴满了往届活动的照片。面试官除了安德森,还有两位副会长——妆容精致的金发女生凯瑟琳和一丝不苟的美籍亚裔男生李志明。
“你对中国媒体市场的了解。”凯瑟琳的第一个问题就充满攻击性。
洛锦川不卑不亢:“根据最新数据,中国拥有超过8亿电视观众,广播覆盖率96%,且每年以......”
“你觉得党政管理的媒体管控会影响外资进入吗?”她打断道。
“就像美国的Fcc一样,每个国家都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监管体系。”洛锦川巧妙地回答,“关键是如何在规则框架内创造价值。”
李志明突然插话:“你用什么软件处理数据?”
“SpSS和Excel,但我也在自学python做文本分析。”
面试结束时,安德森拍了拍他的肩膀:“欢迎加入外联部。周五下午五点,第一次例会。”